「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

网站首页    德育教育    文明城市创建    「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

1

 

释义——何为文明?

 

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被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这一“文明”是宏观上的文明,其所指除了精神文明外,还包括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甚至涵盖公民个人行为中的文明表现。

 

从国家层面来讲,文明是指国家发展的状态,即国家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唯物史观对文明的根本定义。马克思说:“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说:“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在他们看来,文明是物质与文化的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建设,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熟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包含于国家发展的状态之中。

 

从社会层面来讲,文明是社会秩序的确立。在中国古代,意指社会文教昌达、文德彰显而形成的王者修德、民风淳朴、风调雨顺的和谐景象。

 

从人的层面来讲,文明则是指人的教养和开化状态。《尚书·舜典》称赞舜“浚哲文明”,就是指他非常谦恭,品德高尚,很受人爱戴的意思;《礼记·乐记》说:“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文明是谦恭有礼,是内在的德行开放出来的一枝鲜花。西方的“文明”一词包含有脱离野蛮的开化之意。所以,文明有人的端庄优雅有教养之意。

 

(文段来源:安阳日报,有删改)

 

2

 

溯源——“文明”一词的来历

 

在东西方文化中,“文明”一词在词源学上的含义,都与社会个体在文化和道德品行上的素质紧密相关。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指罗马的城市公民身份,含有比非城市人生活状态优越的意思,后引申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

 

汉语的“文明”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有“光明”之意。在其他典籍中,文明一词更多意指人的教养和开化。《尚书舜典》称赞舜:“浚哲文明,温恭允塞。”唐人孔颖达注解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意涵王者修德、民风淳朴。《礼记》说:“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这里的文明,是个人内在德行和文化素养外显的结果,不仅个人神采奕奕,而且能让他人如沐春风。正是在文明的教化之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物质文明昌盛,而且博得礼仪之邦的美誉。

 

(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刘军)

 

3

 

践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

 

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种新型的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既要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还要把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文明与时代进步同行、与实践发展同步。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把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有机结合起来;

 

2.把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结合起来;

 

3.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提升公民文明素养、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18年11月9日 09:10

通知公告

专题宣传